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23届本科生展⑨

本期责任导师

陈卓副教授、李宁副教授 、王龙江副教授

 

01

作者/甄仟易

导师组/陈卓、周岚、王龙江

作品/《蔓生》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影像是跟据国外团队对植物进行基因编辑后,看到植物受外界刺激后会沿着叶脉对全身有一个传感反应,所引发的灵感。

因此我将创作分为两个部分,宏观与微观,第一部分是构想基因编辑后,植物的宏观外形展现,第二部分是植物基因编辑过程中,内在基因的微观展现,植物的宏观外形改变必然会带来植物内在的变化,而人工对植物基因的改变,也必然会给植物的外形带来改变,我将宏观与微观,内在与外在进行了结合与对比,由此产生了2个视频影像(展示的为部分片段)

02

作者/谭珂欣

导师组/陈卓、林彤、姚璐

作品/《野草夜游》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鸣谢:谭湘伟 袁艳萍,此片献给:杨慧诗)
 

电影部分片段-带水印版本

 

《野草夜游》是一部25分钟的剧情故事短片。影片以湖南省大学生香烟盗窃案件为原型,基于“灰色情绪”与“逃避自由”的概念进行创作,故事以香烟为契机,讲述了三位青年在临行与分别的前夜的最后一段疯狂与彳亍,三位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通过这次夜游与“私奔”,在迷茫中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在面临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的选择自由时,找到了归宿与自己的看法,并在清晨来临后走向了各自的未来。

03

作者/郭公望

导师组/陈卓、缪晓春、封帅

作品/《旅程》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旅程》在创作初期,设想的影片叙事方式是通过植物的形象架设一个观察者的视角,处于一种平行的现实来观察我们文明的演进,这是与身体艺术家,戴露老师一同构想的首个概念。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了动作捕捉,实现录入戴露老师的舞蹈设计,以及影像部分具体的各个章节和场景的敲定后,我们在未未来开幕表演上,映出了作品的中间形式,配合舞蹈演出同时,影像分为间隔开的三个章节,第一章是人类进程之前;第二章,人类开发世界进程中;以及第三章的人类以后,遗迹的时代。

毕设中期环节结束后,我着手于影片单独的叙事性进行节奏、视觉线索上的改造,画幅也从原来的9:1超宽屏幕改为32:9,适合展览与放映的大小。重新制作影像各片段,将画面倾向一种临场感的运镜,来获得融入观察者视角的体验。

《旅程》影片想要展现植物作为地球原始环境的建造者视角,踱步经过短短的人类世时代,来发现一种不同的现实:短短的几百年间,人类社会经历了工业化,而后是信息化,大地与其上的植物一同接受 改造,形成了不曾有过的奇观,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植物以庇护、工具、能源的形式存在。影片运用舞者与环境的设计和动作设计来展示这种碰撞。画面表达里:植物将适应于地表开发、适应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环境相融,又与数字技术相融;目睹了科技与理性搭建起人类造物神的形象背后,我们不可抗地与“自然”逐渐远离。事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束缚的植物所代表的角色,这种生存节奏的变速中是否暗暗透露着一种深层的无所适从与惴惴不安,这是对于人类物种自身的追问。以此,短片试图打造超现实环境与身体舞蹈的交融去传递、增强这个设问在影像中的表达。

最终,通过动作捕捉、AI图像生成、在搭建的虚拟环境中制作呈现了这支《旅程》影像:人类与植物共同演进一道名为“生命解算”的难题,它或许不存在答案、也许不可预见地剧变,但处在其过程中我们便一刻也无法停下。

04

作者/王惠

导师组/陈卓、周岚、周子书

作品/《混凝土丛林编年史:生长与消逝》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经历了自己熟悉环境中的建筑拆迁后,引发了对城市的记忆承载媒介和城市肌理累积的思考。木本植物生长中受伤自愈后会形成树瘢,树瘢虽为创伤而形成但在日后会成为树木最强壮的部分,也是一次成长的象征。我用树瘢的形成过程来类比城市发展中城市肌理不断产生,又在不断消失与重生的过程,用影像装置的形式来将其呈现,

(1)投射内容:“城市肌理”

无论是从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鸟瞰面貌来看,城市肌理中都有着明确的“点线面”。

建筑(点)-街道(线)-城市片区(面)

所以我用“点线面”作为划分,拼贴剪辑成三个城市影像,将其进行投射。

(2)承载媒介:“树瘢”

提取树瘢的生长形态,3D打印出三个模型固定于墙面,白色的模型被投影投射出“肌理”,使墙面成为树瘢生长的依附对象。

05

作者/刘宇啸

导师组/陈卓、靳军、陈小文

作品/《相植•transplanting》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植物经常被列化以适应人类的需要。而当人们离开时,植物会逐渐取代人造物。植物的一生波澜起伏, 它们有其模糊的前史, 有其被干预和矫正的过程, 有其不确定的最后命运。它可以比我们的命运更为持久, 但也可能消失在一个偶然的无关它自身的人类决断之中。人类改变了野生种群与生俱来的性状与习性,植物也与人类达成一种奇妙的平衡,各取所需,各自繁衍,延续千百年。短片讲述了自然性被扭曲, 被意识形态所塑造的植物的命运,这是一场植物与人类之间冷漠的、无言的对弈。

06

作者/曹守民

导师组/陈卓、孙子唯、薛天宠

作品/《Love comes in many forms》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将具有各自意义的花组合在一起赠送,就可以成为信件,通过花进行间接的交流。郁金香有8种不同的颜色,不同地表达了爱的一种感情。郁金香的形状不变,但其含义因颜色而异。送郁金香的人也会根据8种颜色对收件人的感受不同。将郁金香视为可以表达情感语言的一种物体,分别抽象地表达了8种颜色的情感。这部作品是可以在人与人之间间接表达感情的主题,可以根据不同的形状和动作感受到感情的变化。

07
作者/韩雨洋

导师组/李宁、余一萌、林彤

作品/《未来回声》探讨互联⽹回声室效应下的⼥性时尚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互联网的不断进步,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的社交主流趋势,⼈们通过互相分享、转发和评论来加强和放⼤其观点、主张和态度。然而人们在选择信息的同时,已经被网络数据进行了筛选和分类,从而被操控在自己的数据圈里,形成互联网回声室效应。在⼥性时尚领域,这种效应同样也伴随着互联⽹从⽽⾯临着⼀些问题与现象。互联⽹在⽆形中给⼈们的时尚审美打造⼀个封闭⾼度同质化的回声室,形成单⼀化趋同化的审美趋势。

⼈们在互联⽹的回声室中,通过识别互联⽹回声室中数据信号来接受时尚信息资源,图像化社交媒体更像是直观强烈的数据信号,形成⼀场图像数据与人类时尚审美的信号授粉。作品通过社交媒体图像回声室效应体系下的时尚现状,进⾏未来思考与设计,将图像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图像算法⽣成数据,并通过数值进⾏分配形成信号传播的虚拟可视化回声室动态影像,模拟未来wb3.0打破数字中⼼化的精准信息转播,在这样的互联⽹精准回声室中⼥性时尚的未来趋势,最终以⽣成数字化虚拟服装。

同样⾯对未来的互联⽹发展,虚拟服装的出现以及与3.0元宇宙的多元结合将改变部 分⽤户乃⾄⾏业对时尚审美甚⾄时尚产业链的发展⽅式,虚拟与现实的多 元结合也将成为时尚设计⾏业⾥尤为重要的环节之⼀,对于时尚设计在未来的多元探索会使得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性更便于现代⼈找到更为⾃由的⽣活⽅式。

08
作者/王艺璇

导师组/李宁、赵斌、余一萌

作品/《共生》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本作品将通过生物基材料研究与服装设计,在消费者与服装之间通过材料培养过程中生物组织的交换与融合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再将经过特殊培养与处理的“私人化”生物基材料制成服装,实现服装身份从“附属品”到“衍生品”再到“共生体”的转变,以此赋予时尚一个新的身份“人的共生体”。在废旧之后,这类服装可以直接埋入土壤,然后被分解作为养分再次回到生态环境中去。

将生物基材料与当代时尚行业相结合,是当代时尚设计者们为生态环境及人类未来做出的勇敢尝试。作品建立在生物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落脚于人与时尚的关系,着眼于生物基材料在服装面料领域中的可能性,思考其在时尚领域的价值所在,探讨时尚可持续的发展前景与未来可能。

 

09
作者/李劲奕导师组/李宁、余一萌、潘镜如

作品/《纤细的力量》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希望在纤维织物本身所具有的公众接受度和实用需求的基础上,对织物的情绪需求进行探索。在纤维的视觉和触觉所产生的情绪缓解作用方面进行了延伸,提取出具有蓬松、毛绒特点的纤维材料并结合人情绪纠结时会产生的动作,形成了特殊的织物编织方式。希望以将“废”情绪转化为“有效”织物的方式,来产生正向的情绪疏导。一方面,“纤细”是指纤维材料的温和又细小的特性,另一方面,“纤细”也指以手作这种柔软的方式介入,产生形式温和的情绪治愈“力量”。 
10
作者/谢欣怡导师组/李宁、吕越、谢梦荻

作品/《何以为家》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缘起于我对家乡村落变化以及流向城市的新生代生活方式的观察与思考。以岭南祠堂与游乐园两种文化场域作为设计灵感,探讨基于农耕文明的乡村文化与基于工业文明的城市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城市化大进程中处于流动状态的人们对传统宗族观念矛盾的态度。

从空间建筑和人事活动两个角度入手,收集分析岭南祠堂灰塑、镬耳楼、英歌舞、游乐设施、花车游行等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探究它们背后审美、观念的异同以及形成的原因。在外骨架用辨识度很高的廓形,为这两种文化场域搭建不同秩序,在服装中注重空间感的塑造,再将其他元素进行结构重组,让作品呈现出一种反叛力量由内而外消解秩序森严的压迫感。服装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模特的活动,但她们本身的轮廓与肌肤又好像自由无所限,这种束缚与外放的对撞赋予她们更多力量。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11
作者/朴殷署导师组/王龙江、姚璐、黄泽玺

作品/《麻姑在看》

从公开的数据可以看到,无论是韩国的经济还是低生育率、老龄化等问题以及失业率的增加形成的恶性循环,正因如此,我想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表达韩国年轻一代面对当下的问题所产生的无奈和纠结;表现我们内心的苦楚和无助以及那点还没有泯灭的希望。

 

作品采用表面粗糙的德国蚀版German Etching画纸,用黑白模式打印后以手工着色的方法完成的。选择这种方式是想以此来强调黑暗、沉重和超越时代的感觉。所涂植物的绿色则是暗示年轻人还没消磨掉的一点生机,也是画面中隐藏的一点希望。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危机与生态设计、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